起名打分网专注科学智能起名服务,姓名评分测试的研究和相关姓名知识交流与分享,助您轻松起好名。
Copyright © 2025 Qmdf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起名打分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
植( Zhí)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七十九位的姓氏,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 0.05%。植姓源起于古时越国,古越国在今浙江中南部一带,其得姓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即繁衍滋长于该地。植姓在四川、广西、安徽、台湾等地都有一定数量的分布,其主要分布于广东之新兴、阳春、三水、顺德、怀集、花都、封开,四川之汉源,广西之柳江、陆川,安徽之淮南,台湾等地。植姓也是日本姓氏。
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
源于姒姓,出自春秋末期越国王族之后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据史籍《通志·氏族略》和《元和姓纂》等记载,越王之后有植氏。夏王朝时期,君主姒少康将自己的庶子姒无余封于越地,建都会稽(今浙江绍兴),从此有越国。勾践,名叫姒菼执,他就是春秋末期越国国君,是越王允常之子,公元前 496~前 465 年在位。勾践即位后,在“夫椒之役”中遭吴国反击,兵锋大挫,退保会稽山,后用范蠡计向吴王夫差乞和。勾践返国后,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锐意灭吴雪耻。后乘吴王夫差北上争霸之际,勾践发兵袭吴,继以频繁的攻扰,至周元王姬仁三年(越王勾践二十四年,吴王夫差二十三年,公元前 473 年),勾践一举灭了吴国。旋乘胜渡淮,大会诸侯于徐州(今山东滕州),成为最后一代春秋霸主。当时周元王曾派遣使臣前来赐胙(祭福之肉),命为伯爵。植氏,就是越王勾践之后裔,被敕封在南越植邑(今广东番禺南部),其后裔族人以地名为姓氏,称植氏,世代相传至今。
虽然在史籍上没有记载植氏始封于谁,而越王勾践复兴越国,称霸诸侯,乃春秋五霸之一,功勋殊可惊人,举措可泣鬼神,故而后世植氏族人大多尊奉勾践为得姓始祖。
第二个渊源
源于官位,出自两周时期官吏植,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植,是西周时期设置的官位,有两种:一是专门负责建造城池的官员,称植史,隶属于天官府司,职在大役之上。另一是在春秋时期的主力军队的监军者,称植人、或植令。这在典籍《周礼·大司马》中有记载:“大役与虑事,属其植。植,筑城桢也。又,将领主帅监作者,谓之植。”例如在史籍《左传·宣公二年》中就记载,春秋时期的周顷王姬壬臣十二年(公元前 607 年),宋国大夫华元,即官为植,领军巡察国境边疆,有功。
在植史、植人、植令等的后裔子孙中,皆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植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三个渊源
源于天竺,出自古印度人之姓,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古印度人大多为信奉佛教者,有僧人在大唐盛世期间入中原者,自号“直性婆罗门拘尸力士”,后以佛偈“欲植善种求胜福田,菩提树者证佛果处也”为本,随汉俗改以“植善”为氏,称植善氏,最后融入汉族,省文简改为单姓植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四个渊源
源于柔然族,出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中的植黎氏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植黎氏,是东晋十六国时期至南北朝时期代北鲜卑民族中的一个部落称谓,在南北朝时期归入北魏王朝。
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于太和十七~二十年(公元 493~496 年)间迁都洛阳后大力推行的汉化改革过程中,植黎氏族人为了有别于鲜卑族的素黎氏,大多改汉字单姓为植氏,但亦有改黎氏者,后皆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第五个渊源
源于百越族姓氏,壮族有植姓。
得姓始祖
越王勾践。据中国唐代史籍《元和姓纂》谱牒姓氏之学的专著。原本 10 卷,今有 10 卷本、18 卷本两种。唐宪宗时宰相李吉甫命林宝修撰,元和七年(公元 812 年)成书。《元和姓纂》记载:越王之后有植氏。植氏是越王之后裔,但越始封于谁在史籍上无记载,而越王勾践复兴越国,称霸诸侯,乃春秋五霸之一,功勋殊可惊人,举措可泣鬼神,故后世植氏多尊勾践为其始祖。
各支始祖
植崇善:广东省番禺县白沙渡人,明朝洪武七年(公元 1374 年)进士,任江南毗陵郡太守。他与朱元璋的长孙朱允炆师从方孝儒,后因皇室斗争怕祸及其身,便弃官于 1403 年来到四川邛州南门外买田置业,安家落户,相传数代不离此土,其后裔至今约千余人。
迁徙分布
植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当今中国大陆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六十三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六百九十六位,人口约二十九万五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 0.0018% 左右。
植氏源起于古时越国王族后代,古越国原在今浙江中南部一带,战国初期得封于植邑,因此得姓。在其得姓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即繁衍滋长于该地。晋室南迁至江东时,一些北方豪族也随之迁于今浙江中南部,并强行抢占土地,掳当地土人为奴,致使植氏避难四奔,南迁福建,西徙江西,北上安徽。
历史名人
植廷晓(?~公元 971年),东莞人(今广东东莞)。五代十国时期南汉将领。
植轩(生卒年待考),明朝官吏,曾任文昌知县。
植以进(生卒年待考),广东开建人。著名明朝孝子。文盲。家贫,居于山中。父早没,事母极孝。
植敏槐(生卒年待考),字穉青;四川邛州人(今四川邛崃)。清朝学者、教育家。清顺治八年举人。战乱之后,郡内书籍尽毁,以家藏《礼记存要》一书,教授诸生,达二十余年。筑室白鹤山南,学者称鹤山先生。
植尧兰(生卒年待考),广西怀集人(今广东怀集)。清光绪十六年进士及第,中第三甲二十名。
植久安(公元 1902~?年待考),四川邛崃人。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黄埔军校第五期炮科毕业,中央军校校尉班第三期毕业。参加过著名的北伐战争,历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炮兵团排、连长,第十八军炮兵团副营长,江防军总指挥部炮兵指挥所副主任。抗日战争爆发后,任镇江炮台要塞副指挥,长江中下游江防总指挥部岸防炮团少将团长。
1944 年,植久安因对倭战事失利而被撤职,后调任成都中央军校炮兵科上校兵器教官,炮兵科上校附员。1948 年,植久安辞职,返乡定居。
植峻岭(生卒年待考),四川邛崃人。黄埔军校第十期步校毕业。
植登超(生卒年待考),四川邛崃人。黄埔军校第二十三期步校毕业。
植启芬(1925~1948年),又名茜军,今怀集县永固镇宿安乡宿峡村人。出生于农民家庭。1930年进怀集中学(现怀集一中,怀集中学前身)读书,受中共党员甘文绍等教师的启发,积极投身抗日救亡活动,逐渐成为与中共党组织有密切联系的学生运动骨干之一,先后组织学生反对国民党军一五六师驻怀集留守处官兵无理殴打和扣押怀集中学生的大罢课的斗争活动。
植晓颜,男,(1927~1946.7),系洪泽仁和金汤大队(现淮安市洪泽区超群村)人。1944年参加革命,1946年在灵壁县朝阳集因战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