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起名打分网>百家姓氏大全>

曲姓的起源

曲姓的起源简介

曲姓男孩名字大全曲姓女孩名字大全

曲姓出自姬姓,春秋时期的晋穆林生,为周武王的第三个儿子叔的第八代孙,晋穆侯的少子成被封为曲沃的首领,其后世子孙甄以此地名为姓,为曲沃氏,后改复姓“曲沃”为单姓“曲”。

姓氏来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姜姓

出自远古帝王炎帝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在史籍《姓纂》中记载:“大庭氏居曲阜,后有阜氏,曲阜氏。”大庭氏,就是远古炎帝的称号。唐朝学者张守节在《史记正义》中引晋朝学者皇甫谧的《帝王世纪》,记曲阜“为大庭氏之故国”。孔疏:“炎帝一曰大庭氏。”炎帝即神农氏,先都陈,后徙曲阜。按史籍《左传·昭公十八年》中的记载:“宋、卫、陈、郑皆火,梓慎登大庭之库以望之。”注:“大庭氏,古国名,在鲁城内。鲁于其处作库。”库指藏物之处,大庭之库应指炎帝时储藏物品的地方,可以理解为其生存、活动之处,地点在曲阜境内,具体处所有待进一步考证。在炎帝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居地名称为姓氏者,称曲阜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曲氏、阜氏,世代相传,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第二个渊源:源于姒姓

出自夏王桀的大臣曲逆,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夏王朝末期,夏桀属下有一个大臣叫曲逆,封居于曲逆河一带(今河北保定),因以为名号。商汤灭夏桀之后,曲逆的后裔子孙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曲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

出自春秋晋国晋穆侯给其少子成师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据《风俗通义》所载,上古周朝时期,周武王姬发将第三个儿子叔虞封在唐地,其后代迁晋,称晋侯。姬叔虞的第八代孙,就是春秋时期晋国的晋穆侯姬弗生,晋穆侯又封其少子姬成师为曲沃首领(今山西闻喜)。姬成师,是姬叔虞的第九世孙,晋文侯姬仇之弟。在晋昭侯姬仇执政时期,封其叔姬成师于曲沃,是为曲沃桓叔。当时,曲沃之地大于晋之国都,再加上曲沃桓叔德行高尚,颇得曲沃国民拥戴。后来晋国大夫潘父弑杀晋昭侯,迎立曲沃桓叔为君。但由于晋国臣民同仇敌忾,曲沃桓叔败回曲沃,于数年后(公元前732年)郁郁而终。其后,曲沃桓叔之子曲沃庄伯亦曾兴兵攻晋,但也不得结果。传至其孙曲沃武公姬时,族强势大,民心多附,他连杀三位晋国国君(晋哀侯、小晋子侯、晋侯缗),尽并晋国之地,而代晋为诸侯,史称晋武公。晋武公代晋后,仍建都于原晋之国都翼邑(今山西翼城),而留居曲沃之宗族庶支子孙中,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称曲沃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曲氏,世代相传并尊曲沃桓叔为得姓始祖。

第四个渊源:源于满族

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俄国学者史洛克罗夫(史禄国,S.M.Shirokogoroff)在1924以英文发表的《满族的社会组织》记载:满族寇侯尔氏,亦称寇侯喽氏,满语为Kohor Hala,汉义“弯曲、鞠躬、弯钩”,延伸义“浪子”,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老满洲部族,在瑷珲地区(今黑龙江黑河瑷珲镇)分布有四个小分支,人数不多。满族寇侯尔氏是满族脱谱姓氏之一,史书记载极其匮乏,在清末民初,寇侯尔氏多冠汉姓为曲氏、侯氏等。

字体变更

鞠麴曲的姓氏演化

长期以来,在东北和山东的一些鞠姓和曲姓家庭中流传着“鞠曲一家”的故事。说是鞠姓在过去的某个朝代作大官,因为“得罪”了皇上获罪满门抄斩,鞠姓纷纷逃难,在逃难途中遇到了官军的追杀,官军问:你姓什么?答:姓鞠,由于方言的口音太重被官军错听成了姓曲,于是便躲过了一劫。还有一个故事说,明朝初年大将鞠福禄在征战中殉国,其子孙被朱元璋封在云南某地为定远侯,后来因为得罪国舅(西宫之父)获罪满门抄斩,辖地县令欲相救便问:“屈不屈?”答道:“曲”,于是便改鞠为曲。又于是在这场灾难中侥幸逃脱的鞠姓就都姓了曲,不过仅限于在活着的时候姓曲,死后续谱立碑时则必须改回姓鞠,叫做“活曲死鞠”。

这些故事虽然看似荒诞,但是却在一些鞠姓和曲姓家庭中广为流传,据有的曲姓朋友回忆文革前曾在祖茔的墓碑上看到过“吾曲姓乃鞠氏一脉相传”的碑刻。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要弄清事情的原委必须得从下面的故事说起。

话说西汉哀帝建平三年(公元前4年),在东平王刘云的封地内,“瓠山中间,有大石转侧立,高九尺六寸,移原址一丈,远近传为异闻,哗动一时”。原来是卧着的一块好端端的长方形巨石,既没长腿,也没人搬动,却自个儿翻个身打个滚儿立了起来。东平王预感到不是好兆头(那时侯的人都迷信),便在自己的宫内仿瓠山形状堆一土山,上立石像,插上黄草,以便随时祈祷。这件事被在京城做“待召”的两个妄人一个叫息夫躬(息夫,姓)另一个叫孙宠的知道后便借此大做文章,造谣中伤,以骗取皇帝的信任,达到封官加爵的目的。于是向汉哀帝上书说刘云“宫中立石,祗毁朝廷,欲求非望,行霍显之谋,荆轲之变”,托中常侍把书信转交汉哀帝。一句“行霍显之谋,荆轲之变”刺痛了汉哀帝,于是即不调查核实,也不认真查证,便立即下旨废刘云为庶人,其他参与的人一律处死。廷尉梁相,尚书令鞠谭,仆射宗伯凤急忙上奏阻止,并力劝汉哀帝应重证据不要轻信口供,被正在气头上的汉哀帝判为“不知嫉恶讨贼,意存观望,罪与相等”,这三位也被逐出朝廷、削职为民。为了保全性命,鞠谭率儿子鞠閟逃避到凉州西平(古称西都,今西宁市)改姓为麴。这就是《汉书》《风俗通义》《资治通鉴》和《元和姓纂》上记载的“鞠谭改麴”、“避难湟中、因居西平”和“鞠麴同宗”这段真实历史故事的来源。

从那时开始到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鞠谭的后人从西平到金城始终沿湟水两岸发展,乃至发展成为一度曾影响西北地区历史的赫赫有名的庞大的麴氏家族集团。《晋书》记载古西州民彦说“麴与游,牛羊不数头;南开朱门,北望青楼”,足见其富贵和权势。在东汉末年和魏晋南北朝时期麴氏家族出现了很多赫赫有名的战将,象三国前期,与河北名将颜良、文丑齐名的悍将麴义,与韩遂、马超遥相互应对抗曹操共守西凉的战将麴演(衍),以及西晋愍帝的大都督,官至左仆射的麴允等。南北朝时期西域著名的高昌国王麴嘉也出自金城榆中,《元和姓纂》记载,麴嘉是鞠谭的儿子鞠閟的十一世孙。麴氏高昌立国134年传承9代,最后被唐太宗的大将侯君集攻灭。高昌国末代国王麴智盛的胞弟麴智湛的儿子麴崇裕在武则天时代很有名望,世袭左武卫大将军交河郡王。到了唐代,麴姓家族有一枝从西州迁徙到江苏吴兴(今湖州),《唐书》上说:麴信陵,籍贯吴兴,唐太宗贞观十一年的望江县令。时逢大旱,麴信陵带领衙属设香案日复一日的为百姓祈祷甘霖,由于他的执着感动了上苍终获大雨滂沱,缓解了旱情,同时也感动了老百姓,都自发的为他建立祠堂。著名大诗人白居易特为他作诗《秦中吟》,诗中说道:“我闻望江县,麴令抚茕嫠;在官有仁政,名不闻京师;身殁欲归葬,百姓遮路岐;攀辕不得去,留葬此江湄;道其名,男女泣皆垂;无人立碑碣,唯有邑人知”。有一付对联这样称颂他说“祷获甘露,居易作诗歌惠政;世为豪族,西州传语望朱门”,是一个深受人民拥护的好县令。

但是,这样一个在历史上轰轰烈烈的麴氏家族,到了宋代以后却突然销声匿迹,名不见经传,姓不载典籍,而且在中国大陆尚未发现有一例麴姓,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庞大的麴氏家族集团究竟哪里去了?要知分晓还得从《百家姓》说起。

据说《百家姓》自从南宋初年由钱塘县的一位儒生编辑成教材,印刷发行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这期间一共流传三种版本,这三种版本的姓氏排列大同小异,唯一的区别都在“甄麴家封”这句上。一种是繁体字《百家姓》的“甄麴家封”,另一种是简体字《百家姓》的“甄曲家封”,第三种是“甄魏家封”。在这三个版本中,记录“甄麴家封”的无疑是原版的延续,记载“甄曲家封”的是原版的姓氏简化版,而记录“甄魏家封”的是错版,之所以确定它为错版,是因为在上述三个版本中的第八句记录的都是“金魏陶姜”,既然在前面已经编辑了“魏”姓,后面怎能重复编辑呢。从繁体的“甄麴家封” 到简体的“甄曲家封”,只是一字之差已经把麴姓转换成曲姓的过程表达得淋漓尽致。

另外,曲姓宗祠有款著名的四字对联“金城望族 泉郡名宗” 也可以证明这种姓氏用字的转换。一位曲姓朋友在对这付对联加的解释词上说,上联指金城“曲见”,下联指酒泉“曲珍”,并附加注释“曲见是西晋金城望族”。笔者按着这一思路查阅大量史料,始终查不到“曲见”之人,经过进一步分析认为,所谓“曲见”者实际是“曲允”的错写,而这个曲允正是上文记载的金城豪族麴允的简写。如果这种判断成立,对联中上联的麴字和下联的曲字正是沿着“麴-曲-曲”的字形结构进行演化,其中曲字是麴字的变型,曲字是曲字的简化。

对于曲姓的起源,最近看到网上有很多说法,一是说:“据《风俗通》载:春秋时,晋穆侯封少子成师于曲沃,其后代便以地为姓,称曲姓。”二是说“曲姓源出夏大臣曲逆和秦御史曲宫”。为了求证上述第一种论据的可靠性,笔者通篇查阅研究了现代版的《四库全书 风俗通》篇,同时也查阅了《四库全书》的编辑者清代钱大昕等人的注释,又查阅了王利器为《风俗通》校注的器案。《风俗通》原名《风俗通义》,东汉末年应劭所著。《风俗通》全书三十六卷宋代已经部分失传(其中包括姓氏篇),明朝编辑《永乐大典》时根据有些典籍的记载进行了增补,经过增补编辑的《永乐大典 风俗通义 姓氏篇》基本反映应氏著作原貌。清代的《四库全书 风俗通》篇是根据明朝《永乐大典》编纂而成,在《风俗通 姓氏篇》中,应氏一共收录了东汉末期存在的530多个姓氏,通篇没有查到曲姓或曲氏得姓于曲沃桓叔的记载,只查到了“鞠氏:汉有尚书令鞠谭,或为麴(曲)氏(有的版本直接编辑成曲氏),音讹转改,汉有麴衍(演)”和“韩氏:韩之先出于唐叔虞,曲沃桓叔之子万食邑于韩原,因以为氏”的记载,除此之外连曲沃桓叔的名字都没有出现过,不知持这种说法的人是从哪个风俗通义中转载的。而成书于南宋的《百家姓》和后来的《续百家姓》均未记录曲姓。

对于第二种观点笔者认为,史籍记载的夏大臣曲逆和秦御史曲宫极有可能是“专指人名”,就像孔子的学生“子路”“子由”一样。试想,如果曲姓在当时确实已经立姓,并且有正常的家族姓氏传续,那么这两位在《史记》上明确记录的人物连同他们的姓氏为什么在《风俗通义》、《百家姓》这些纵贯一千多年的姓氏巨著中不予收录记载呢?唯一的答案是“曲”字作为姓氏在当时还没有立姓,曲姓是由历史上的麴姓简化而来,而麴姓则是鞠姓的改姓。事实上很多曲姓朋友也对上述观点心存疑惑,明明家传我族裔来源于鞠氏,怎么突然变成了“曲沃桓叔”“曲逆”“曲宫”的后代了呢?难怪有的曲姓朋友惊呼:“我们这个曲姓真是很特别,《百家姓》上没有,《续百家姓》上也没有,曲姓到底源出何处”!

《曲氏宗谱》上有一句名言说:不知祖不怪,冒祖则罪大矣。这是中国古代人们对宗法观念的强烈认知。实际上也没有那么严重,现代认为:姓名只不过是一代表符号而已,根本无需大惊小怪。但是作为学术研究,作为探源,就要用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的探究事物发生、发展的本末,不能因为有个地名叫“曲沃”就随意的攀附历史上的曲沃桓叔,也不能因为曲沃在山西就想当然的认为胶东的曲姓都来自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更不能对本家族祖上多年来口耳相传的“鞠曲一家”“死鞠活曲”的故事及其成因不作分析、判断和诠释,就轻率的得出“曲氏源出曲沃桓叔、曲逆和曲宫”的结论,这是一种误导、是对祖宗的亵渎,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态度。

上述事实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含盖广阔时空的姓氏演变的历史画卷:在西汉晚期,鞠谭为避祸而弃鞠改麴,麴姓经历了九百多年的发展大约在唐朝晚期到南宋晚期又逐渐演变简写成曲。这就是在一些鞠姓和曲姓家庭中流传的“祖上为避祸而弃鞠改曲”、 “鞠曲一家” 和“死鞠活曲”的真正来源。而且我认为,这种简写只限于姓氏演化的简写,不包含字体简化的含义,因为“曲”字同样也是一个古老的汉字,麴和曲作为汉字在古代有着完全不同的含义,就象历史上的“曲阜”、“曲沃”当然不能写成“麴阜”和“ 麴沃”一样。

另外,一部修订于宣统元年的《东莱曲氏族谱》也可以证明在中华曲氏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来源于鞠氏的。在这份由曲氏自己修订的族谱中“曲氏世系考”一节记载:“旧相传(曲氏)为宫保世裔鞠姓。始祖讳元英任元朝宰相,本贯黄县,茔在城北翁仲,墓表犹存。缘遭难族姓多隐名易姓流寓兹土,遂转鞠为曲。虽云考据无徵,然百古在昔先民有作详哉其言之矣。”意思是说:据相传我曲氏的远祖是一位在朝廷上位列三公九卿的宫保级鞠姓高官,这位官员因遭难而避居他乡易鞠为曲。传说虽然无从查证,但先辈们历经百代,口口相传,应该是有一定根据的,不可能是无稽之谈。

经考证《东莱曲氏族谱》中记述的这位宫保级鞠姓高官就是史志上记载的西汉尚书令鞠谭。鞠谭改麴后,麴姓一直在西北地区生活繁衍,随着家族从不断壮大到最后的没落,姓氏也在沿着“鞠-麴-曲-曲” 的字形结构不断的进行演化。为了确定这种演化的确切年代,笔者查阅了中国国家图书馆中文拓片资料库现存的历史上各类拓片,共搜索到麴姓墓志拓片7条,其中最早的是河南洛阳出土的北魏正始四年(公元507年)《元寿妃麴氏墓志》,最晚的是河南洛阳出土的唐龙朔二年(公元662年)《麴善岳墓志》。共搜索到曲姓墓志拓片17条,其中最早的是河南南阳出土的唐长庆二年(公元822年)《曲系及妻蔡氏墓志》,最晚的是山西五台出土的公元1935年《闫书堂及妻曲氏合葬志》。从上述搜索结果可以看出,麴姓及其墓志到公元662年戛然而止,而曲姓则从公元822年才开始镌入碑刻,中间相隔了160年之久,笔者认为这期间正是麴姓向曲姓转换的姓氏不确定时期。例如生活在唐朝前期的麴崇裕,在有的史志上就记录为“曲崇裕”或“曲(曲)承裕”,由此可以看出到唐朝前期麴姓才刚刚完成从麴到曲的演化。而河南洛阳出土的曲环之孙《曲元缜墓志》已经把“曲”字作为姓氏正式镌刻到墓志中,这说明到唐会昌二年(公元842年)一部分麴姓已经沿着“麴-曲-曲”的字形演化首先简写成“曲”,到了南宋晚期这种仅限于姓氏的字形演化才最后完成,自此开始,“麴”作为姓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被更加便于书写的“曲”所代替。诸位试想,否则的话,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庞大的麴氏家族哪里去了?

综上所述可以认定,在中国的姓氏演变史中,唐代以前根本不存在曲姓,曲姓是由历史上的麴姓通过字型转换而来,而这种字型转换只限于“麴-曲”的姓氏转换,并不包含汉字简化的含义。其实历史上鞠氏因避祸改曲并不止上文记载鞠谭改麴这一次,经考证在北宋末年、元末明初、明朝末年登州黄县冶基鞠氏都曾发生过鞠姓改曲姓的事件。那么在历史上为什么鞠姓每遇灾祸反过来都会依附于曲姓而号称“死鞠活曲”呢?这可能就是“鞠曲一家” 这个无法割断的历史情结之所在吧。

迁徙传播

这要从鞠谭改麴说起。汉哀帝的尚书令鞠谭因为替皇叔东平王刘云“瓠山立石谋反事件”说情,得罪皇帝被免职,六年后,正赶上大司马王莽“迁犯者填西海”,于是率儿子鞠閟被强迁到临羌(湟源)与西平亭(西宁)一带,鞠閟更名为麴閟,是西平麴氏的一世祖,也是现代曲姓的太始祖。麴氏在西平经过二百多年的发展,到三国时期已经成为拥有强大的家族武装,富甲一方,一度曾影响西北地区历史的强大的麴氏家族武装集团。东汉末期,不甘寂寞的麴氏首先派遣西平名将麴义兵进中原,参与镇压黄巾起义,曹魏代汉以后,以麴氏家族为首的西平部众,公开扯起“反对曹魏篡汉”的大旗,旗帜鲜明的反对曹魏政权,麴演、麴光、麴英、麴儒在西平郡(西宁)先后举行四次大规模武装举事,占据郡县、割据一方,均被曹魏镇压,为了防止反叛火种复燃,曹魏当局对参与人等进行残酷的剥离与强迁,史志上记载的大规模强迁就有两次,一次迁往金城(兰州榆中),户数不详,另一次强迁六百户到武威、酒泉一线,这是当代曲姓在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迁徙的开始,笔者推断麴允的祖上就是在这次强迁时来到金城。而高昌国王麴嘉的祖籍,随着高昌墓葬发掘中族谱的发现,以及麴嘉第十世孙麴崇裕夫人慕容仪墓葬的发现,也被众多史学家认定为金城榆中(兰州西),麴嘉来源于麴允已经成为史实。之后,到了唐代出现了曲环,宋代出现了曲端,曲姓历史名人遍布全国。

当代山东曲姓众多,很多东北曲姓家传也是来自山东。而在山东还有一个奇怪现象,就是很多曲姓集聚村庄旁边都伴有鞠姓村落,这种鞠曲共存,相生相长的现象在全国也是绝无仅有,这究竟是怎样形成的,有什么历史原因吗?一块墓碑的发现使探寻见到了曙光。

公元1956年在黄县冶基村挖掘出一块墓志碑,铭头为“大宋故广文助教西平郡鞠公墓并序”,墓主人名叫鞠俨,是五代后晋国子监广文馆助教。值得注意的是墓志铭头镌刻的郡望是西平郡,这说明墓主人鞠俨的祖上来自西平。鞠俨的祖上竟与麴氏为同一郡望,看来这绝不是单纯的巧合,其中必有端倪,看来只有仔细梳理鞠氏进入东莱的年代答案才能迎刃而解。经查阅《资治通鉴》笔者发现了充分的证据,据记载:公元四世纪初,东莱大地上爆发了刘伯根、王弥叛乱,公元307年,晋怀帝的太傅司马越曾派遣洛阳皇宫南宫门“公车门”的接待官,东莱黄县籍人鞠羡回乡任东莱郡长,主要任务是组织家族武装镇压王弥反叛,这种不带兵马只任虚衔的平叛,虽然客观上反映了西晋王朝已经到了日薄西山无兵可派的现实,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鞠羡家族是东莱的地方豪强,依靠家族的势力足以对抗强大的王弥叛军。一般情况下,形成这种强大的家族势力是需要多年经营的,因此推断,鞠羡的祖上在很早以前就已经来到东莱定居,具体应判定在哪一时期呢?这得从源头说起。前文说过,西平麴氏的武装反叛遭到了曹魏当局的残酷镇压和强迁,魏明帝太和三年(公元229年),西平麴氏的众多人户被强行迁往金城,笔者判断正是在这次大规模强迁金城过程中,麴氏的一支转道经过数千里艰辛跋涉直接迁到东莱郡治黄县定居,由此开创了当代曲氏和鞠氏在胶东的历史存在,鞠俨墓志研究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正在于此。

前文所说的“鞠羡”是《资治通鉴》的记载,而在《登州府志》中却记载为“麴羡”,那么二者是不是同一个人呢,经查阅,两部文献在涉及这两个人名时记述的都是“受司马越派遣回乡平叛”的历史事件,由此认定二者是同一个人。既然是同一个历史人物,姓氏记载为什么会有不同,哪个记载更趋近于真实呢?笔者认为《登州府志》“麴羡”名称记载更符合历史原貌,当代胶东庞大曲氏家族存在的现实就是最好的证明,也就是说西平麴氏在那次著名的历史大迁徙时,迁到东莱的这一支最初并没有直接恢复鞠姓,仍然沿用原来的麴姓,恢复鞠姓的是麴羡之孙前燕东莱太守麴殷后代的某一支,具体时间应当判定在南燕慕容德时期青州刺史鞠仲或者其父辈,复姓的目的无非是出于对当时政权频繁更迭的政治需要和切身利益。此后,生活在宋明帝刘彧至北魏正光年间,曾做过朝廷或地方官员,籍贯为黄县都乡石羊里的鞠璋、鞠彦云祖孙,生活在晚唐到北宋籍贯为高密潍水江北高阳城下的鞠景沂、鞠真、鞠常、鞠仲谋祖孙,生活在北宋黄县和孝乡扈顺里西野基村的鞠俨、鞠明德、鞠传式祖孙皆出其后。这就是胶东乃至全国曲姓普遍多于鞠姓的原因所在,也是胶东乃至由胶东迁徙东北各地的广大曲姓、鞠姓家庭中流传“鞠曲一家”的真正来源!

姓氏名人

曲宫---秦末大臣。(是否姓曲,待考,因其后近千年的史书上不见曲姓之人物.),历任御史,曾受二世之命,诏令蒙毅自杀,毅百般辩解,其知二世本意,遂杀毅。

曲环:唐代安邑人,726年-799年,官至司空,封晋昌郡王。善兵法,善骑射。天宝年间(742-756年)授果毅别将。安禄山反,守邓州,平河北,败吐蕃,威名大震。后任陈许节度使,宽赋税,简条教,不三年乃五谷丰登。

曲崇裕,又作麹崇裕,唐武则天时代人,具体生卒年不详,高昌国末帝鞠智盛的侄子,初授左豹太将军,垂拱二年(公元688年)被武则天命为中军总管,统兵十万大败越王李贞,立下大功后,被武则天封为“左武卫大将军”,赐爵为“交河郡王”,风光一时。

曲承裕---唐末人,哀帝天?年间,乘乱据有安南,领静海军节度使。

曲珍----陇干(今属甘肃)人,宋代将领。善骑射,为绥德城监押,屡挫西夏人,迁内殿崇班◇又从征交趾,因功升为鹿阝延路副总管。哲宗元初,为环庆路副总管,击破西夏兵,解泾原之围,升为忠州防御使。生平不知书,而忠朴好义,善抚士卒。

曲 端:南宋人,1091年-1131年,字正甫,一字师尹,镇戎军(今宁夏固原)人,南宋名将。曲端知书善文,长于兵略。以功累迁为知镇戎军兼经略司统制官。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参加靖溪岭之战,知延安府。建炎四年(1130年),两次邠州之战和彭原店之战,屡屡击败金兵。在张浚宣抚川、陕时,曾拜曲端为威武大将军、宣州观察使,宣抚处置使司都统制,知渭州。后与张浚意不合,被夺兵权、安置于万州。绍兴元年(1131年),曲端在恭州狱中九窍流血而死。张浚获罪后,复曲端为宣州观察使,谥 “壮愍”。

曲枢一作曲出。有的曲姓家谱把元朝宰相曲枢也列为曲姓先祖,这是很不严肃的。经查证曲枢是西域哈喇鲁族人,祖辈生活在西土碎叶城(今哈萨克斯坦境内)一带,公元1211年成吉思汗西征,哈喇鲁酋长率部投降蒙古。曲枢之父名叫质里花台,儿子叫帖木儿,曲枢是他的汉语专用名称,实际上他根本就不姓曲。

曲廉:山东篷莱人,明代官吏,明敕封大理寺评事。任莆田知县时,治理水患,兴修水利,亲率百姓复垦荒地,种植桑枣。又立社学等善举,使外流之民回归。任满后,百姓上书挽留,并立石颂其德行。

曲锐:山东莱阳县人,明代官吏。成化辛丑十七年进士。累迁为佥都御史,巡抚宁夏。曾因不同流合污,而被奸臣刘瑾罢职。其有治能,狱无滞囚,民人德之。恩荣坊,乃为其立。

曲敬:山东莱阳人,明朝敕封大理寺评事。昼绣坊,乃为其立。

近现代名人

曲同丰:山东福山人,北洋军阀皖系重要人物。参加过甲午中日海战,后又留日学习军事。归国后,曾任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校长、参战军第一师师长等职。直皖战争爆发后,任皖军第二路总司令。战败后被关押。一九二四年晋升陆军上将。

曲焕章:云南白药的创始人,生于1880年,云南江川人,民国时期中医外伤科著名医家,1902年研制出伤科圣药百宝丹(即云南白药),开创曲氏百年中医药世家(曲氏医药)

曲波:山东黄县人,当代小说家。从一九五五年开始从事业余文学创作,一九五七年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林海雪原》◇又有长篇《山呼海啸》、《桥隆飙》、《戎萼碑》等。

曲云:(1928.11.8-~),女演员。山东牟平人。1946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曾任胶东文协文工团话剧演员。1956年任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

曲度:祖籍黑龙江安达(1954.3.29--),法籍华人,当代外科学家。

曲振涛:当代教育家,哈尔滨商业大学校长,博士生导师,法经济学专家。

曲云霞:1972年12月8日出生于辽宁省大连市,1992年以3分57秒08的成绩获得银牌,成为中国第一位获奥运会中跑项目奖牌的运动员。

曲非:山东德州人(1977年11月--)--牛人传媒的创世人,山东、河南明星代言营销的开山鼻祖

曲栅栅:演员 ,1999年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中国舞系;2005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本科。

曲丹:籍贯:大连,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声歌系,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部文工团独唱演员五朵军花之一,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师从于金铁霖教授(宋祖英的老师).吴碧霞老师

曲秀锦:山东视网联总经理,著作《电视传媒革命》(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曲秀锦最早是山东电视台记者,后来创办卫视午夜栏目,再后来做网站。

曲炜:人格学者,著有《人格之谜》,该书是跨学科研究人格问题的重要专著之一,被学界广泛引用

曲竟济,河南省巩县人。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1985年6月逝世,终年66岁。

曲振侔(1930—),山东省牟平县人。1981年任南海舰队副司令员。1988年9月被授予海军中将军衔。

曲继宁(1929年8月24日—2025年1月3日),山东龙口人。1988年9月,曲继宁被授予少将军衔。1990年7月,晋升为中将军衔。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荣获三级解放勋章。

曲寿堂(1929—),又名曲秀堂,山东省荣成县(今市)宁津镇曲家村人。1946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解放勋章,荣立一等功1次。1988年7月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胜利功勋荣誉章。1988年9月被中央军委授予少将军衔。

其他姓氏介绍

钦姓岳姓娄姓滑姓耿姓慕姓陶姓亓姓东门姓闪姓子姓卢姓严姓赫连姓佟姓车姓赵姓梁姓窦姓强姓拓跋姓伊姓佴姓居姓倪姓闻姓仲孙姓由姓毕姓晋楚姓师姓呼延姓东方姓祖姓莘姓仝姓文姓宿姓曹姓苑姓吴姓慕容姓岑姓郦姓衣姓晁姓公姓茹姓麻姓桓姓公西姓谈姓归姓阙姓银姓弘姓禹姓柴姓林姓戎姓平姓喻姓太叔姓贡姓廖姓卿姓鄂姓益姓逯姓夔姓

关于我们|免责声明|隐私政策|帮助中心|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起名打分网专注科学智能起名服务,姓名评分测试的研究和相关姓名知识交流与分享,助您轻松起好名。

Copyright © 2025 Qmdf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起名打分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